過了小暑,意味著炎熱季節(jié)的到來,民間有“小暑接大暑,熱得無處躲”之說。俗話說:“熱在三伏”,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。按照中醫(yī)理論,小暑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。陽氣好比人體的衛(wèi)兵一樣,負責抵御一切外邪,保衛(wèi)人體的安全。任何一個人,只要陽氣旺盛,就會百病不侵。
這個時候,應(yīng)堅持“少動多靜”的原則,除了運動員之外,一般人群最好不要從事劇烈的運動,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和年老體弱者更應(yīng)做到這點。當然,“少動”不等于“不動”,如果一味“不動”,炎熱的季節(jié)則會造成人心煩不安,疲倦乏力。因此,此時運動宜選擇在早晨和晚上的陰涼時段,運動方式以散步、打太極拳、慢跑、騎自行車為主,到微微出汗即可,切忌大汗淋漓。因為適度出汗,可以抵御外邪侵襲;過度出汗,則會使人體陰陽平衡不協(xié)調(diào)而耗損陽氣。心血管病人出汗多,處于相對脫水狀態(tài),血液濃縮則可能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,會使病情惡化,出現(xiàn)頭暈、胸悶、憋氣、心慌等癥狀,嚴重時就有可能突出心梗。因此,心血管病人更應(yīng)引起注意,家人要對患者的行動和生活方式須給予足夠的重視。
小暑后還應(yīng)注重心平氣和。進入伏天,人容易煩躁不安、情緒激動,但過喜或過怒都容易傷及人體的臟腑。有道是“心靜自然涼”,天氣日趨炎熱,應(yīng)注意情緒不能被天氣牽著鼻子走,遇事要心平氣和。心煩意亂時可以聽一段舒緩的輕音樂,腦海中想象藍天、大海等令人涼快的畫面,暢思遐想“千里冰封,萬里雪飄”的詩情畫意,從而忘卻熱浪襲擊,降低心理熱度,以快樂的心態(tài)面對伏天可能帶來的煩惱。